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简称新加坡,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 ...
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简称新加坡,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国土面积728.6平方公里(2021年),总人口568.6万(2021年),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 新加坡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海岸线长193公里。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24℃~32℃,日平均气温26.8℃,年平均降水量2345毫米,年平均湿度84.3%。 新加坡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2020年其国内生产总值3400亿美元。 2021年7月, “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正式发布,新加坡排名第1位。 历史沿革 早期文明 古代新加坡最早居住在新加坡的人种是原始马来人的后代,称为奥郎·罗越,意为海人,他们从马来半岛迁到此地,以捕鱼和种植为生。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发展,新加坡很早就成为商船停泊站。在新加坡出土的文物中,有中国宋真宗、仁宗和神宗时(997~1085)的铜币和瓷器。据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载,中国开往三佛齐(今印尼巨港)的商船,要先停在凌牙门。 新加坡最早的国名叫单马锡,其爪哇语为Tamasit。但详情无可考。惟从新加坡出土的1201年石碑可表明单马锡至少在13世纪初已存在。 13世纪时,新加坡岛上出现一个信诃补罗王朝(或称狮城王朝)。据《马来纪年》记述推断,此王朝建于13世纪70年代,传5世,至14世纪末亡。信诃补罗王朝是封建专制国家,国王之下有盘陀阿罗(宰相)等大臣辅其统治。国民分为贵族、商人、农民和家庭奴隶等阶级和阶层。主要经济活动是转口贸易。 1377年,爪哇麻喏巴歇王朝军队由海路入侵,城市被劫一空。暹罗军亦乘机而入,占为属地。1387年,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苏拉流亡到新加坡自立为王,1391年暹罗大城王朝南下,把城市夷为平地,信诃补罗遂亡。居民随拜里米苏拉逃亡到马六甲,并建立马六甲王国。此后,新加坡岛成为一个小渔村。18世纪至19世纪初,新加坡是柔佛王国的属地。 英殖民期 殖民统治下的新加坡16世纪以来,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殖民者先后来到马来半岛并展开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 为争夺对马六甲海峡周围的霸权,1819年英国殖民者T.S.莱佛士率舰队侵入新加坡岛,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迫使柔佛王国天猛公和英国人新立的苏丹订立条约,割让新加坡给英国。1824年8月,新加坡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1826年,英国把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合并为海峡殖民地。 英国为打破荷兰的贸易控制,把新加坡辟为自由港。1824年出入新加坡的商船只有3500吨,1865年增为153万吨,1930年增为3353万吨。新加坡很快超过马六甲而成为世界著名港口。英国殖民者为了开辟新加坡,还用拐骗诱引等方法从中国、印度招来大批劳工,新加坡人口因而迅速增长。 转口贸易成为新加坡经济的主要特点。到19世纪中叶,在新加坡开设的英国大商行就有数十家,这些大商行还在新加坡开设炼锡厂和橡胶加工厂,使邻近各国的锡砂和橡胶运来加工,然后输往欧美等地。1909年贯穿马来半岛的铁路通车,更便利新加坡的出口加工业。英国殖民统治造成新加坡经济的畸形发展,除一些加工工业外,工农业均不发达,粮食和重要工业品几乎全靠进口。英国经新加坡从东南亚掠夺大量财富,使新加坡曾有英国东方宝石之称。 殖民统治常激起新加坡人民的反抗,工人、商贩和士兵的自发斗争时有发生。1915年印度士兵起义是最著名的一次。1930年4月30日,马来亚共产党成立。马共把人民自发的经济抗争引上同时争取经济和政治权益的自觉斗争的轨道,使工人运动成为新马地区反帝求解放的重要社会力量。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加坡工人接连举行大罢工,反抗殖民统治。 日据时期 1942年2月8日,日军从柔佛进攻新加坡,新加坡华人抗日义勇军奋勇抗战。2月15日,8万英军向日军投降,新加坡遂告沦陷。华人抗日义勇军退至郊外,后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会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日军在市区进行野蛮屠杀,被枪杀和活埋者达2.5万多人。日军把新加坡改名为贴南岛,进行残暴统治。 迈向自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英国于9月5日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1946年1月,英国颁布成立马来亚联邦的白皮书,实行“新马分治”,保留新加坡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48年4月,通过有限的选举成立新加坡立法议会,民选议员只有6名,次年又宣告“民选”市政局成立。 新加坡人民不满足这些小的让步。英国被迫同意在1955年4月通过大选成立民选政府,由大选获胜的劳工阵线领袖D.马绍尔组织首任民选政府。人民强烈要求“默迪卡”(马来语“独立”之意)。1956~1958年劳工阵线政府先后3次同英国谈判,最后达成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的协议。协议规定除国防与外交继续由英国负责外,自治邦政府负责其他一切事务。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正式成立,由在大选中获胜的人民行动党秘书长李光耀出任。 加入马来 现代自治之初,民族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行动党政府执政后,一方面继续争取独立,一方面整顿内政,实施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经济,解决失业失学、房荒等安定民心的政策。它宣布平等对待各民族及其语言文化。以马来语为国语。从1961年开始推行工业化政策,执行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1961~1965) ,并积极发展旅游业等,以增加人民就业机会。同时大力扩展教育事业,满足学龄儿童入学;并推行“居者有其屋”的建屋计划。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保留教育与劳工的自治权。 国家独立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独立后一个月,新加坡共和国加入联合国。10月加入英联邦。12月修改宪法,将元首改为总统,敦尤素夫·本·伊沙克为首任总统。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于北纬1°18′,东经103°51′,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在北部和西部边境建有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民丹岛和巴淡岛都有轮渡联系。新加坡的土地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00余公里,全国由新加坡岛、圣约翰岛、龟屿、圣淘沙、姐妹岛、炯岛等六十余岛屿组成,最大的三个外岛为裕廊岛、德光岛和乌敏岛。由于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陆域,将增添额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标准时间为UTC+8,较其地理位置时间快1小时。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丘陵地构成,大多数被树林覆盖,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3米。 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 水文 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颇为短小,全岛共有32条主要河流,河流有克兰芝河、榜鹅河、实龙岗河等,最长的河道则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源。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新加坡建有17个蓄水池为市民储存淡水。其中,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位于新加坡的地理中心,占地约三千公顷。该保护区拥有麦里芝蓄水池、实里达蓄水池上段、贝雅士蓄水池上段和下段等水库。其土地除了用来收集雨水,并发挥着重要的城市“绿肺”功能。为减少对外来水源的依赖,新加坡通过大型蓄水计划,以及海水淡化和循环再利用等技术,使得水源供应更加多元化,逐步迈向水供自给自足的目标。随着最大的大泉海水淡化厂的落成,当前可提供超过60%的用水需求。 森林资源 新加坡约有23%的国土属于森林或自然保护区,而都市化限缩了雨林面积,森林主要分布於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以及3个保护区,西部地段和离岸岛屿。 行政区划 新加坡是一个城邦国家,故无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规划的方式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社区(行政区)。它们分别为:中区社区(120万人),东北社区(130万人),西北社区(83万人),东南社区(84万人),西南社区(83万人),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简称社理会)管理。这5个社理会在2015年被重新分割为89个选区,当中包括13个单选区和16个集选区。 (1)单选区:后港、先驱、裕华、丰加北、蒙巴登、盛港西、榜鹅东、武吉班让、波东巴西、拉丁马士、凤山、武吉巴督、麦波申。 (2)集选区:义顺、裕廊、三巴旺、蔡厝港、东海岸、西海岸、阿裕尼、宏茂桥、淡滨尼、马林百列、丹戎巴葛、碧山-大巴窑、荷兰-武吉知马、白沙-榜鹅、摩棉-加冷、马西岭-油池。 |
1
1647次围观小坡通
2
1656次围观小坡通
3
1267次围观小坡通
4
1236次围观小坡通